富春山居图前半卷为什么名字(前半卷叫剩山图,后半卷叫无用师卷)
中国古代艺术中有一幅名作,那就是南宋时期的《富春山居图》,它是由文学家兼画家黄公望所绘制的,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幅巨制,被誉为“千古绝唱,绝世奇观”。
这幅画分为两半,前半卷被称作“剩山图”,后半卷叫做“无用师卷”。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特殊的两个名字呢?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背景介绍
《富春山居图》是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黄公望在绍兴举办宴会时所画。
这幅画作展现了黄公望在杭州龙井山居400多天的风采,其主人公韩道敬在画中幽居山林中,以渔唱诗,周边的山峰、小桥、流水、林木、岩石、树叶、草丛、禽鸟、虫鱼等一应俱全,形象活灵活现,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天然美景图卷。
儒家文化兴盛的南宋时期,人们倍加注重人性,尊重自然,提倡达观,禅意极浓,这种思想在黄公望的画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将大自然描绘得浑然天成,自然和谐。
而画中的主人公韩道敬则是具有儒家精神的代表,信奉儒学,在山林中表现着崇高的人性和道德境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之一,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最高水平。
为何称前半卷为“剩山图”?
首先,从字面上来看,“剩山”两个字都有“未完之意”,因此,前半卷被称为“剩山图”,即未完成的山水图。
据文献记载,《富春山居图》定稿之前,黄公望先将画分为前后两部分,先以草书勾画山水,后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人物、肆绘细节。黄公望在画中广泛运用浅刻、微渲等手法,用极其细腻的表现方法,成功地创造出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唯美山水画体验。
另一方面,从画面上来看,《富春山居图》前半部分主要描绘了富春江边的山势,其中的山峰和峭壁都是别具特色的,而且因为画作为了一幅水平卷轴,所以画中的山峰并不是完整的,似乎山势还在继续,这暗含着“剩余”之意,也是前半卷为何称为“剩山图”的原因之一。
为何称后半卷为“无用师卷”?
与前半卷相比,后半卷则更侧重人物,黄公望在画中描绘了一帮世俗之士,呈现出闲适自得、自在随心、无拘无束的状态,并将人物与山水融为一体,相成相映,达到了各取所长的境界。
在《富春山居图》后半卷的右侧中央位置,有一个名为“无用师”的人物,黄公望用自然的形式表现这个人物。无用师原名陈科,是汉代一位著名的道教先生,据传他生性懒散、不务实事,不争不抢,不好名、不图利,被称为“无用”。
“无用师”其实是一种另类的思想,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放松自己、舒展心灵的状态。在画卷上,“无用师”坐在悬崖峭壁之上,边垂钓边飞诵道德经,背对着都市纷扰,身心舒展、闲适自得。
《富春山居图》的后半卷正是描绘了这一种境界,因此人们将后半卷即“无用师”称作“无用师卷”。
画卷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黄公望是一位实际、虚幻完美统一的大画家,画风秀丽、清丽,色彩通透自然,构图巧妙,给观赏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富春山居图》作为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堪称神品。
它的创作理念不仅与当时的南宋文化相契合,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致的。画中的山水,流水和建筑布局都是奉行中国传统美学的原则的。因此,这幅画作成为中国山水画中的代表作,被誉为“浙江第一神品”。
此外,这幅画作中花了黄公望600余天的时间完成,可以说是他一生间用最长时间完成的作品之一。每一件物品的刻画都极其细致入微,每一个小细节都有神奇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意义。以此来看,这幅画作的保护与保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结论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的杰作,因为不断的发掘和研究,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越发的令人珍惜。虽然这幅画作以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越了当时静默安睡的历史时期,但它所传递的古代文化内涵在今天仍然充满了活力与生命力。
因此,《富春山居图》后半卷即“无用师卷”和前半卷即“剩山图”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