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际 >

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1-17 17:02:49来源:
  1. 比喻

    • 定义: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 作用及表达效果:

      • 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将 “月光” 比作 “流水”,把无形的月光变得可感可触,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月光的柔和、静谧。

      •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比如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用 “冬日的阳光” 来比喻 “爱心”,把抽象的 “爱心” 的温暖作用通俗易懂地展现出来。

      • 使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像 “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羽毛” 的形象让读者对云彩的形态、质感有了更真切的认知。

  2. 拟人

    • 定义: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 作用及表达效果:

      •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趣味性。如 “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悄无声息地走开”,“迈着脚步”“走来”“走开” 这些人类的动作赋予了秋天,使秋天仿佛像一个熟人一样亲切可感。

      • 使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比如 “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通过 “顽皮”“跳舞” 等词,让雨滴的活泼形象跃然纸上。

  3. 夸张

    • 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 作用及表达效果:

      •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 极度夸张地展现了瀑布的雄伟壮观,让人对瀑布的高度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 强调作者的某种情感,例如 “我住的房间只有巴掌大”,通过缩小房间的面积来强调房间的狭小,表达出作者可能无奈、不满等情绪。

      • 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像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这种夸张的表述能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极度小气的人物形象。

  4. 排比

    • 定义: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 作用及表达效果:

      • 增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通过排比,气势磅礴地赞美了 “他们” 的多种优秀品质。

      • 条理清晰地阐述事物,比如在阐述读书的好处时,“读书,可以开阔视野;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清楚地说明了读书的多种益处。

      •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唤起读者的共鸣,像 “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同手足的同学;更忘不了那慈母般的老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排比,深情地表达了对校园生活的怀念,容易引起有相似经历的读者的共鸣。

  5. 对偶

    • 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作用及表达效果:

      •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给人一种美感,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句在结构上相互对应,读起来朗朗上口,视觉上也给人一种平衡、和谐的感觉。

      •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例如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种对偶的句子简单易记,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

      • 使内容凝练集中,增强概括力,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短短两句就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对待敌人和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6. 反复

    •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 作用及表达效果:

      • 强调突出某种思想感情,例如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望着” 的反复使用,突出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

      • 增强节奏感,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如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通过 “沉默呵” 的重复,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也强化了两种不同选择的对比。

  7. 设问

    • 定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 作用及表达效果:

      •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例如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先提出问题,让读者产生思考,然后通过回答来阐述 “路” 的深刻内涵。

      • 强调内容,启发思考,引出下文,比如 “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通过设问强调了数学不难这个观点,并且引起读者对下文解释为什么数学不难的兴趣。

  8. 反问

    •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 作用及表达效果:

      •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的力量,如 “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意思是 “那条街很热闹”,但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突出街道的热闹程度。

      • 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连续的反问,强烈地表达了作者自责的情绪,也让读者对作者的情感体会更加深刻。

(责编: admin3)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