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朝之年 冯骥才大树新枝更发华滋
近日,《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和《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两本新书正式发布,让杖朝之年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到一种收获的充实。
“这部书留下的不是我个人,而是这一代人的足迹,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先觉、我们的困难、我们的追求、我们的价值观。”在刚刚闭幕的“八十个春天——冯骥才与天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冯骥才说,他把自己20多年最好的光阴都放在了《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这本书中。
《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收入了冯骥才关于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浩繁文字,十卷逾260万字,完整记录了冯骥才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觉者和先行者丰富又艰辛的精神历程。正如他曾经所说“投身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我觉得我是被时代逼迫的,当然也是由衷的。我认为这是命运。到2000年的时候,我和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融为一体。”
冯骥才对于民间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始于天津,天津作为冯骥才的故乡,是其出生、成长、求学、恋爱、走上新时期文坛,以及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福地。
“生我养我地,未了不了情。世上千般好,最美是天津。”冯骥才说,他从出生到现在,80年来基本上全在天津,所有为天津写的文、做的事,都出于对这座生养他的城市的热爱。天津可以说是其一切思想与行动的发源地和集结地。冯骥才也由此对天津的乡土意识和市井奇人有着独特的艺术感受和文学体验。
冯骥才用多部文学作品倾心雕刻这座城市的时光与记忆。传奇色彩浓郁、充满生活气息的《俗世奇人》是冯骥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内外公认的小小说经典,书写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冯骥才八秩寿诞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冯骥才30年来创作《俗世奇人》过程中保留的珍贵草稿、画稿,精心编校成《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呈现冯骥才创作妙思和瞬间灵感,从另一个视角诉说冯骥才对天津这座城市的深情。
就像华洋杂处的旧时天津,一半是老城,一半是租界,冯骥才其实也有两套笔墨。他说,写老城生活的这套笔墨已形成独特的审美和语感,“但我的文学还欠着我另一半生活,那就是跟我自己和我所经历的时代相关的生活。我要把我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生命运、对世界的看法、独特的感受和审美,用另一套笔墨写出来”。
步入“80后”的冯骥才,仍笔耕不辍,将他对天津的深情融进字里行间。“我希望再多一点时间,因为我想干的事太多了。”冯骥才坦言,他没有80岁的年龄感,但有时间的紧迫感,80岁以后的时间,他一方面要用于非遗学的学理研究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要留给文学,因为文学仍然是他最重要的事情。
著名作家王蒙感叹自己这位老弟“创作像春花一样不断地开放,绘画像春天的风景一样不断地展现”。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欢迎他加入“80后”的队伍,还要拿着作品跟他比一比100岁的时候为中华民族作了多少贡献。
“眷恋的根系拥抱九州乡野,牵挂,牵挂,牵挂那方故里的幢幢……”在温暖深情的天津大学给冯骥才八秩寿礼的原创歌曲《大树无言》中,在北洋合唱团学子们深情的歌声里,冯骥才和老朋友们一起回眸他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80个春天”,朋友们也希望他在未来的岁月中,犹如一棵不落叶的常青树,奉献出更多作品,缔造人生更多的“春天”。(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